2025年5月16日星期五
高情商的常用回復技巧
2025年5月12日星期一
#31 漫行游東|將動
調任通知就在K休假的那一天。 到來。
能在忙碌的工作中,找到沒有會議、沒有出差、不用代理的日子,實屬不易。好不容易逮到空檔,K請休假將應辦未辦的事,集中在這一天處理,剩餘的時間順便在家耍廢,比起上班,他覺得。倒也沒清閒到哪裡去。
事情辦著辦著,突然進來了一堆訊息,歸納起來就是---調令你收到了嗎?以及,恭喜你升官了!不管怎麼說,K覺得自己真實的想法在外人面前此時此刻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要適時的展現出自己的情商,客套的話、感謝的話、自謙的話,用謙虛的語氣回覆,不要讓人感覺出一股欣喜若狂、驕傲自滿、捨我其誰的味道,不然容易被人在背後說:「人飄了!」,徒惹議論。
藏了一段時間的話,終於可以光明正大的證實,不用經常閃閃躲躲,語焉不詳,其實問的人都知道,只是出於獵奇的心態,忍不住還是會問一嘴。他們所要的並不一定是從你嘴巴說出的答案,而只是追求一種感覺。
其實調動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繁繁雜雜,人情世故,都有他的不容易,需要考量很多,K有時候總會飄過一個念頭---能不能像可直接拎包入住的房子一樣,省事。應該不是不可以,而是缺乏當第一人的勇氣。
日子一天一天的過,距離離開的日子也不遠了,即便有再多的想法,那一天終歸會到來。不必有太多的情緒,或許哪一天兜兜轉轉又再相聚,記住此時此刻的一份情,這樣就好!
2025年4月21日星期一
#28 漫行游東|一場代打的簡報
一場預料之外的簡報
單位參加了一個被排定需要參加的獎項,每年一個單位輪流參加,這一次輪到了我們這裡。
經過前期一年多以來的努力,終於在幾個競爭甘味中脫穎而出,獲得了被推薦參賽的唯二單位之一,算得上是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接下來就是上級單位排定時間來對被推薦者進行實地輔導,依照參賽評獎規定,將來實地訪視的時候,應由單位的一把手進行簡報,以示尊重並表現出對本項事務等熟悉程度。
看似一場突如其來重要會議被安排在相同的輔導時段,如要請假不出席,必須有正式的行文及理由,權衡之下,一把手評估後,實在是無法兩者兼顧,只好商請身為二把手的K代他進行接待及進行業務簡報。
K想著本來可輕鬆參與,到後來卻變成了重擔壓在了肩膀上,沒辦法只好趕鴨子上架唄!
每一場簡報的背後都有著不容易
看著同事們製作的簡報,40餘頁內容要在10分鐘內說明完畢,就是一場挑戰,其間不只是流暢度的問題,更是要能有一定的表達方式及取捨。簡報不是照本宣科看字唸字,更不是囫圇帶過,加之有時間上的限制,k為了不讓外人覺得單位準備不足,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只好努力的一再練習,持續修正簡報方式。
每一場簡報的背後,都藏著簡報人的努力,沒有一次是如信手拈來般的輕鬆。
K相信唯有真正的付出,才有令人踏實的回報。持續不斷的練習,也就是要讓自己形成一種肌肉記憶,真正上場時也才能展露出最終的成果。
幸好,這場代打實地輔導,順順利利的結束了,雖然外人看來可能是無風也無雨,但在K的心裡,像是又完成了某個成就,既提升了簡報力,也提升了抗壓力,還收獲了一點社會力。
2025年3月23日星期日
#27 漫行游東|擔任徵才面試官的心理活動
不得不當的角色---面試主持人
以前,K在單位裡最多只是參與到面試場合中眾多面試委員的其中一人,出席首先是充人數,讓陣容看起來更有壓迫感一點;再者則是看一看要招進來的人有哪些,可以在將來的工作上對可能成為同事的人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其三,提不提問都可有可無,主要還能學習來面試者簡歷製作及回答技巧。畢竟不是K自己部門要用的人,重要的是樂在參與。
直到被派任到目前這個職位,小單位的體量不大,老大總是派二把手擔任許許多多會議的主持人,K的位置注定會是每一場徵才面試的主持人,不熟主持怎麼辦,表情管理要努力到位,虛張聲勢的表演總是能來上一點,被面試者可能會怕表現得不好,也許在對面的面試官也許也慌的很,擔心問得不好,沒能問到自己想要問的東西。
試著打破慣例調整應試機制
說到人事招聘, 用人單位最常遇到的情況是總有一些應徵者會事先透過一些有力人士來提醒「推薦」,一般而言,如果該為應徵者符合取才標準,與多數應徵者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最後被錄取的機會確實比較高。反之,如果本身的條件不足,也的的確確會對用人單位造成相當的困擾,勉強錄取之後,經常會面臨到待不久就離職或是與單位同仁格格不入,衍生不少問題。
但你縱有千般張良計,我自有過牆梯。既然推薦免不了,那我們回過頭來檢視面試流程。這一次嘗試著調整面試及筆試的配分比例,將面試的比重由70%降低至50%,筆試的部分則由原本的打字測試調整成在一定的時間內要求格式完成文書製作及上網操作,各自配比30%及20%。
經過這一番調整之後,徵才的最終結果,不僅為淘汰被推薦者提供了足夠的理由,與會單位覓得更合適的人才。
老掉牙的題目總是佔據主流
對於面試官來說,每一位求職者除了個人履歷上所寫的書面文字外,都是陌生的,而面試是為了要把大家考倒嗎,對於K那當然不是。
在K的想法裡,經由面試的程序,透過自我介紹與跟面試官之間的問答,可以初步的了解到求職者對自我的了解、個性是否沉穩、表達應對的能力、人際關係的處理、以及對這個工作的穩定度等,都能夠觀察出個大概情況。
那麼在自我介紹之後,通常K都會問些什麼問題呢?
- 請問你對我們單位的工作內容了解有多少?
- 請問你覺得你的優勢是什麼? 在工作上有沒有不足的地方?你對前一個工作的表現打幾分?離開該工作的原因是什麼?
- 促使你想要應徵這個工作的動機是什麼?
- 請說說看如何在單位裡和同事相處及互動?
- 請問在之前的工作或學習過程裡,有沒有遇過客戶不理性的場合?你是如何應對?
- 如果有機會錄取,能不能在要求的時間裡報到?
從以上這些問題,K其實想知道的東西是:
- 如果給你3分鐘的時間自我介紹,卻在不到1分鐘內非常精簡的講完,有些人還會說履歷裡有寫,那麼首先就會覺得你並不是很重視這份工作,而且並不想讓用人單位好好的認識你這位可能的未來員工,這是態度問題以及表達能力不足。一個好的自我介紹其所占的份量確實不輕,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問你知不知道單位是做什麼工作的,最主要的目的並不是要你鉅細靡遺非常詳細的說出來,要的只是你事前有沒有做過功課及收集相關資訊,要的也是一個態度。如果對於要面試的工作一無所知,那麼事後短時間內離職的可能性會更高,無疑浪費了單位的人力物力無疑浪費了單位的人力物力及工作銜接時間。
- 問離開前一個工作的原因,主要是想判斷是因為個人因素還是公司環境的關係,以此判斷工作穩定度及該原因是否也將導致單位內不穩定因素的存在。另外,看到頻繁更換工作的經歷,易生出究竟是個人穩定性的問題還是追求學習不同領域經驗的疑惑,這時就要看受試者的反應來作判斷。
- 至於對不理性客戶的因應方式,主要是想了解在面臨突發狀況時,是否有能力處理及應對。
- 至於是否能夠在要求的時間來報到,要知道一件事,當徵才內容裡已有寫明應報到時間,那麼就不是要讓你在通知錄取時討價還價。
2025年3月13日星期四
#26 漫行游東|坐看起高樓又看樓塌了
風水輪流轉的實境秀
一朝得勢,升遷分親疏。
這是許多人對前老闆的看法,職位的給予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先問你是不是她認為的自己人,是不是她的喜愛的人。任內提拔很多人升遷,有些人稱得上是平步青雲、扶搖直上,一步跨三階、四階的也不是沒有過,另有些人則是勤勤懇懇默默努力,升遷多半是到了有功不得不賞或是年資到了一定程度往上墊一墊職位,有升,但不多。
我認為公司也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只不過通常體現在員工精神面貌或是公司文化方面,健康與否,也能從某些觀察中看出端倪,說得很籠統,但感知的到。
從前老闆扶正開始,一朝大權在握,其專業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資歷等都極其完整,也受內外敬重,這是不爭的事實,也少人質疑這一部份。但也可能是壓抑久了,當擁有了人事決定權力之後,安排上長期跟在自己左右以及培養與自己關係好的人變得理所當然。
當她的人事布局第一次展現在眾人面前時,驚詫及不解的聲音及表情很豐富的展現在臉上,但迅即收斂起外放的情緒,顯然已意識到時代已然不同。都是成熟的人們,看懂現實環境並採取適當的因應措施是一種符合社會習慣的舉措,看不懂、不適應、不願妥協又有門路的,陸陸續續的~離開了,留下來的,也從抱著期待走向不聲不響,只留著等待在等待那期待的未來。
很多事,職級不夠的人遇不到、看不著、更無從得知。
幾年下來,很多人緬懷著過去,假面笑著交口稱讚,別問我為何大家要這麼虛偽,先問你覺得能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有幾人。
風光與落魄,何者較久? 不,或許不該說落魄,改成平凡也許比較符合多數人的狀況。
她的樓,越蓋越高,外觀看起來光鮮亮麗,宏偉非常,圍觀群眾們口裡說著怎麼能將這個建築起的如此之好,而公司的領導團隊也常以此自豪。然而,建築的好壞不能只憑眼中所見的外觀狀況,最重要的是要有堅實的基礎與穩定的結構,如果缺乏了,樓塌也只是轉瞬間的事。
而,風一來,樓就塌了!
--------------------------------------
我在城樓觀山景
耳聽城外亂紛紛
2024年12月30日星期一
工作隨記|從現象看本質#4 年底屆至vs休不完的假
從成為職場萌新的那一年開始計算,除剛開始那幾年摳摳搜搜省吃儉用那每年不足10天的休假,在後來的10餘年,反過來是為了到年底卻無法休完那基本要求的休假日數而感到困擾。想努力休完嘛,但要在工作的空檔中去調整出那半天一天的時間來休,想就這樣隨它去吧,休不完也無所謂,就當白送也無妨,可是就有那一絲不甘心在,膈應!
遇到過職場上很多人,有很多的人能夠將工作與休假安排得很好,一派悠然愜意,像是一切盡在掌握中;也有一些人是休假用到不夠休的,還總是想著不同的招數多擠出幾天來用;也有一些人休假日數的多寡已經沒有太多意義,因為一年下來若能把基本天數休完,也能算是一種小成就。
就個人的觀察,上述的情形,或也可大致對應上在職場中對待工作的態度。無所謂好壞,差別只在於是站在哪個角度看,畢竟職場也是社會的一環,有著各式各樣的人才豐富多彩,有滋有味。
只是,對於到年底還無法把假休完的人,個人還是比較能理解他們對於工作的態度,不管是醉心於工作、工作繁忙無暇休假、人力不足硬撐力扛、...等,至少一個有責任感是少不了的,畢竟假沒休完對個人而言就是損失,就算不是出去遊玩或大吃大喝,至少在家睡覺充能也是一個選項,能讓這種損失的剝奪感相對降低的,大概也只能是對工作上的認真負責與放不下。
以上,想說的只是,今年假又沒休完!😭
2024年12月28日星期六
#24 漫行游東|慎言保身
有時遇到一些事,也許是開心的,也許是令人鬱悶的,是那一種情緒值超出平常域值的情況,會讓人有著不吐不快的衝動,不自覺的在某些場合就脫口而出或對人訴說,說出來像是在釋放情緒壓力,不說,不平衡;說了,舒坦!
孔夫子曾言:「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戰國策:「交淺而言深,是亂也。」曾國藩曾說:「話不說盡有餘地,事不做盡有餘路,情不散盡有餘韻。」因此,話說不說,該如何說,可對誰說,皆是需要好好思考的問題。
在單位裡,總是會聽到、遇到這樣那樣的事,有些事不關己,有些則是戲裡人。如果是前者,基於不信謠不傳謠的原則,就當是聽看一場奇人軼聞;若是後者,多年來的經驗教會我,遇事緩一緩,急著給出反應的時候通常會讓自己落入應對失當的情境。
不久前,一位小主管來跟K說他管理的人與業務上的事,期間也對某幾人有所評價,K當下也是以聽為主,表示有適當的時機與場合會做處理。馬上大張旗鼓的處理人的問題,豈不落入偏聽偏信的處境。近幾日,他口中的那幾人因為一些事各自找到K這裡,K藉著這次機會深入聊聊,在過程中逐一比對著各方說法與所持理由。
面對一件涉及多方的事情,在處理的過程需講求策略、方法與步驟,而更要注意的是對於訊息的管控,露與不露,何時露,將直接影響到最終處理結果的好壞,嚴重時也可能對自身造成反噬。
當然,能做好的前提是,能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K知道這個道理,但知易行難,也在持續自我學習中,希望有朝一日達到處事圓滿的境界。
2024年9月21日星期六
#22 漫行游東|見老同事的一天
20日的上、下午,各有一個行程安排,先去複查單位的評比成績,再去另一個單位進行觀摩學習。
上午的成績複查耗費的時間並不多,不到一小時即已完成原訂計畫,到下一個行程間留的空餘時間相當充裕。
常說,關係是要用心及行動去維持的,怕打擾到對方而不去走串,看似是君子之交平淡如水,但更大的可能是一種疏於往來互動產生的疏離感。
或許,每個人的心中都希望是被記住及掛念的,有時候久不見面的朋友說路過附近想到你就來看看你,我們通常不會覺得被打擾,而會有一重被重視的感動。
時間不用多,也不是非得坐下來喝茶或一起吃個便飯,打個短暫的招呼就離開,那種感覺也很好,不是嗎?
下午則是回到老單位,即便10餘年過去,大家熱情依舊,許是久久不見的關係吧!
完成觀摩學習的流程,有限度的互動,不因為叨擾過久造成彼此心裡情緒負擔,那該是離開的最好時刻。
存在感,刷到就好。
2024年9月2日星期一
#21 漫行游東|會做事是基本,做人才是重點
為求得三分溫飽,除非你有家財萬貫,找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必不可免。能獲得一份適才適所的工作已屬不易,在工作上能把事幹好更是難得。
要找到一份心中所期盼的理想工作,不是會想就有用,相應的能力需要具備,不然就會變成眼高手低,而這能力端賴於對自給投入多少的努力在於知技學習上。
這只是入門磚,是踏腳石,是讓需求方看到你符合條件的一份證明,是雙方減少試誤成本的初始過程,履歷審核、筆試測驗、面試等,沒有一關是簡單的。哪一種水平相對哪一種工作,自有其一套篩選邏輯。
篩選的結果,只是相信你是會做事的那個人,至於是否真的如此,在試用期進行進一步的觀察與考核。
即便過了考核期,成了正式人員,並不意味著成功將伴隨而來。This is just the beginning!
職場上,會做事的人不一定能獲得關注的目光,會做事又會做人,將走的更快更遠,而且貴人處處。
在社會上工作,打的是團體戰,眼光只放在自己身上的人,看的太短,做起事來也缺乏大局觀,獨善其身不是不行,但也就如此。
與人為善、左右逢源、得道多助、政通人和,這些詞無一不是彰顯著做人都重要性。會做事的人何處沒有,但會做人的人卻鳳毛麟角。
有人說:我的個性就是直來直往,本來就容易得罪人,不懂得我的能力是他們的損失……巴拉巴拉,一副沒人識貨的模樣。
可是,真的是如此嗎?
當發出了這樣的意氣感慨時,那麼多半不會是被需求的人,與其埋怨自嘆,不如反求諸己。不懂團隊協作、不知所進退妥協、不會變通開創的人,在現今講求集體競爭的社會,又豈能有多少貢獻度。
不過,反之,這一類的人或許正是適合發展自己的事業,為自己打工。這個社會多元發展,高度複雜,認真的人總會找到自己的一條路,只要願意努力付出。即便如此,與人交往互動的能力也是不可免。
2024年7月20日星期六
工作隨記|從現象看本質#4 網路言論
言論自由是基本人權,網路不是法外之地,但又像是法外之地。在一些網路社團裡,發文者的姓名或昵稱盡皆掩去,卻發表充斥著謾罵、抱怨、批評、造謠、甚至是對特定人的不實言論,看似屬於個人情緒的抒發,但基於這個社團的公開程度,造成的影響程度超過想像,已對個人及公司造成困擾。
對於每個人情緒抒發方式都該予以尊重,那是個人隱私保障的範疇,屬於個人事務。但這邊際並不容易界定,在自己的私領域怎麼發洩,外人無從置喙,但在公眾領域則應有其限度,只是這條線不明確,時有越界在所難免。
話說回來,有時候給予一定的包容有其必要性,每個人的感受、觀點、立場、情緒承受力、……等均有所不同,會選擇在特定場域進行言論的表達,有時也有其背後形成的原因,是內部表達管道阻塞不暢通,又或是組織文化、內部壓力,在在均可能導致外求的現象,未必就能直接將對錯釐定。
事出必有因,無風不起浪,看一件事情的發生,還是要拉高層次來看。危機亦是轉機,藉此機會導正一些偏離正軌的事,何嚐不是好事。
出現問題不是問題,端看以什麼態度面對,正向積極才走的遠。
2024年6月18日星期二
#18 漫行游東|凡事都有第一次
活到老,學到老,一句老話,卻是經典。新鮮事,不說天天都有,有趣的事變多了啊。
舒適圈,讓我們過得舒心愜意、遊刃有餘,卻也是阻礙我們接觸新鮮事物的障礙。
或許說,在我們擅長領域持續深化、持續精進,並成為該領域的專家、菁英、權威,是一件值得稱道、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但從埋藏在人類身體裡的學習基因來看,持續學習是一種本能,不進步就淘汰。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生命的本質就在於競爭,只是來到如今這個時代,表現的方法與以往有所不同,更加多元。
如果一直待在熟悉的領域裡,時間一久,不知你是否也會產生一種叫作「彈性疲乏」的感覺,不知不覺間逐漸失去熱情、衝勁,做起事來像是少了一股朝氣蓬勃的銳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好似樣樣都好,有時候也會突然覺得又少了點什麼,也會好奇別人的生活。
到了新單位、新環境,有了新身分、新職稱,與原有的職場環境有些許相同,卻又有很大不同。可以確定的是,比起近幾年,接觸的事物變多,很多事都是第一次,經常被趕鴨子上架,隨之而來的是有新知識、新經驗補充,又享受到學習成長的樂趣,雖然壓力一樣有,高壓也高成長,這是態度問題。
我們常說,態度對了,事也就對了。事是一樣的事,差別在於對待的態度若是不同,則結果也將不同。當想解決一件事之前,更要先思考是否需要先調整面對事情的態度,人的問題解決了,離解決該事問題的時間也不遠了。
2024年5月30日星期四
#17 漫行游東|無巧不成書
為同一開發案攜手努力,兢兢業業執行業務嚴控風險的戰友們,在這短短一季裡陸續調動,各有際遇,然而當放在一起看時,不免覺得上天似有安排,因為最難的那一段,一起走過了。
是惺惺相惜吧,對~那一定是!
從在不同部門互不相識的幾人,經過業務上的交手,逐漸對彼此工作上的態度產生認可,凝聚共識,在各自的工作領域有默契的互助,對抗內外壓力,雖然處在不同部門,但就像是一個team,相互幫扶,相互信任,何其有幸。
沒有挑戰是不能克服的,特別是當你有同行的夥伴時,那麼成功的可能性將會更高,而且更有把握,當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時候,不是單打獨鬥,集思廣益讓事情更加圓滿。
K在3月份調動到總部以外,悉心培養的優秀同仁也於5月份因績效斐然升職外放擔任小主管,而下個月,也就是6月份,另一個部門的戰友在機緣巧合之下有了調動到其他地方的機會。短短3個月內,對於這一個開發案最熟悉、最知根知底的幾人,都有各自的機緣,陸續離開總部的崗位,像是以前常聽到的一句話——時候到了。
為了恭喜C脫離苦海,邁向另一個屬於她的星辰大海,幾位朋友約聚一起用餐,K聽著眾人聊著工作上的事,雖然知道沒有人是不可被取代的,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只是發現當人離開的那個位置,許多事情都變了一個樣,當初費心建立起的都開始變了模樣,心中不免戚戚,但又能如何呢?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他還是懂得。
![]() |
東區/三井lalaport/沁園春 |
時間依舊在流逝,以前的業務看似跌跌撞撞但也仍舊在前進,其實如果有心的話,現在凸顯出來的問題,都是對現有機制完善的契機。K從旁觀察,默默筆記,也作為現在工作的一個參照。
離開未必不好,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只有跳脫了已經習慣的環境,踏入新的環境,接觸新的人事物,用新的經驗豐富人生閱歷,為開展另一個篇章蓄積柴薪,動起來就值得。況且,因為熟手的離開,留下來的人也能獲得接觸新業務的機會,成長性十足,換個角度想,不也是美事一件。
試著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讓思維開闊,沒有絕對的好事與壞事,差別只在於你如何看待。
![]() |
東區/台糖湖濱生態園區 |
2024年5月9日星期四
#16 漫行游東|考核期來臨,細節分高低
例行性的業務考核不是找麻煩
每一次的業務考核,不僅僅是上級對下級單位的稽核管考,更是被考核單位自我檢視的機會,藉由外部壓力對內部進行歸納、整理、調整修正及創新思考,不該以消極的面向思考,而應抱以正向思維,積極面對。競爭無所不在,於內,部門間的業務橫向聯繫與相互比較;於外,則須與同級別的單位比較優缺,分出高下,爭取榮譽。
例行性的業務考核,對於考核者與被考核者而言,都是一種額外的負擔,但卻又不得不為之承擔,只因這個機制能起到防微杜漸、及時糾錯、自我警醒及業務創新的功用。
![]() |
圖/Pexels |
當彼此都差不多時怎麼辦
例行的考核機制,經過多年的執行,只要不是刻意的擺爛行為,各個被考核的同級單位,因為所負責業務範圍基本相同,核心業務的水平也相差不大,也就是能取得的基本分並無法產生具決定性的差異,那麼當彼此競爭單位間要如何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優勢。
從K的角度來看,無非一句話:「細節決定成敗,也分高下。」
既然例行性的業務執行難分軒輊,那麼從細節著手累積情緒分數,積小勝為大勝也不失為一個方法,在此提供一些淺見供大家參考:
- 繳交的績效報告呈現方式應注意可讀性
要如何將所在單位在考核期間的績效呈現在考核委員的面前,須注意資料的易讀性,要言簡意賅的表達在有限的篇幅裡,人的大腦在短時間內處理大量的資訊有其侷限性,因此在報告的呈現有以下建議:
- 不宜以大段落式的方式展現,一入眼就是密密麻麻的文字,易生煩躁感。
- 標題架構明確,提綱挈領。
- 以條列式或圖、表呈現績效,用數據說話。
- 圖像式的表達法有助於閱讀及加深印象。
- 色彩管理很重要,清爽簡明易讀的報告比單調的流水帳式書面更令人賞心悅目,更願意用心看內容,印象分數也更好。
- 揚長抑短,修飾文辭要留心。
- 掌握考核者的人員組成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因此對於考核人員的組成必須事先掌握,其中以帶隊者的身分為 最重要。事先瞭解帶隊者的層級,受考核方亦應有相對應的層級予以接待,避免讓對方有不被尊重的感受。
- 注意行程安排與預留停車空間
考核者如果交通工具是大眾運輸系統,除非事前有明確表達自行解決到達方式,則應依其到達時間地點安排接送的交通工具及人員,不要讓這問題演變成令人措手不及的危機處理,讓原本的加分項變成減分項。另如果是自行開車者,則應先確認需要幾個車位,避免還要花費時間找停車位,發生找不到車位或為趕時間隨意停車的情形應盡量避免。
- 看似不重要的點心飲料水果其實很重要
這屬於小確幸的範疇,看似可有可無,也不屬於業務的一部份,但卻像是一種儀式感,禁不住別人有你沒有的比較啊!撇除專業那一塊,心裡舒不舒坦跟下手重不重總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聯性。人總是希望被重視的,不是嗎?
- 伴手禮有沒有
吃人嘴軟,拿人手短,把功夫做足了,至少不會在競爭群體中落入下風。不用多少件,也不用多貴重,重點在於有,有特色。
行禮如儀,你好我好分數更好
當然,把本分做好是最重要的,畢竟再怎麼強調貼心服務加的分數,也比不上業務缺失扣的重。守好基本分,把能想到、做到的細節都處理好,剩下的就不是操之在我的部分。
有則改之,無則嘉勉。
2024年5月7日星期二
#15 漫行游東|天生勞碌命
不得不信的命格
一路走來,不說是磕磕絆絆,但也稱不上是一帆風順,瞌睡了有人送枕頭的好命,那種好運道,K是知道自己的,沒有落到自己的可能。
以前在初入社會的時候,常聽人說職場裡有所謂的「爽缺」與「屎缺」,前者多半被有背景或資歷深的人占著,通常新人只能含淚擁抱後者,那時的他深以為然,覺得似乎本該如此,那麼當他熬成老鳥的時候,是不是也就能順理成章的成為爽缺一族的當然成員。
事實是,歹誌不是憨人所想ㄟ,都怪那時年紀小,怎麼就信了呢?糊塗啊!
隨著時長日久,看多了工作場上的來來往往,K也琢磨出了自己的一套見解。首先,工作場上的就沒有一成不變的工作內容與人際關係,一個位置的空缺都代表著一次調整的機會,是各方權衡的結果。其次,新人的到來只是在暫時的平衡點上加入一個變量,而這個變量會不會超出預期,則取決於這個人的能力。第三,能者上,遜者下,並非絕對,最後能更進一步者,有時與多數人想的不一樣。
有的人,精明能幹,能力過人,卻總是他人眼中的遺珠之憾;有的人,庸碌無材,大過不犯小錯不斷,好處卻總有他的一份。到哪說理去呢?怎麼想都難以找到支撐的論據,因此統歸入「好命」的那一類人。
因此,很多的人事變動與工作分派,未必都是有跡可循,反而有一個現象很明顯——忙碌的人走到哪都是忙碌的,也可以稱之為「勞碌命」,屬於會自動吸引工作的體質。
![]() |
學會不羨慕不嫉妒的心態
到了能坦然接受「好命」與「勞碌命」如此虛無縹緲的詞時,多半也能笑看那些看似不合理的事,與其羨慕嫉妒恨搞得心理不平衡,做出荒腔走板的出格事,不如固守本心,反求諸己,調整自己的步調與做事態度及方法。
K分析過自己的成長軌跡,發現之所以覺得他是「勞碌命」那一種人,說到底還是不願修正做事態度與放寬自我要求的標準,所以,在人人都說輕鬆的位置上依舊感覺到忙碌,也屬正常。
這種忙不是瞎忙,至少是有從承擔的工作中學到有用的經驗與知識。
「好命」卻平庸與「勞碌命」卻充實,他選擇後者。
2024年4月23日星期二
#12 漫行游東|誰的嚴謹、誰的信任
在處理工作上,K是一個很重視細節的人,因為他信奉的是「魔鬼藏在細節裡、細節決定成敗」,所以對於一些屬於基礎資料的文件,在審核的過程,從一開始會先仔細的要求,直到步入正軌後,才會改以抽查的方式處理。
近期他的下屬部門的同仁不定期的會送一冊冊的調查資料給他,要請他核章。不巧的是,這些資料他是第一次接觸,以他的個性,總是要弄懂、弄清楚才會放心,所以看得比較仔細,所以也發現了許多問題,退出去重修的文件,似乎也嚇到了同仁,給K的感覺像是在說,長官不是核章就好,哪還有這層級的人看這麼仔細。不過,說這不是他該考量的問題點。
雖然K很想給他們期待中的信任,但在沒有看到他們有認真進行初審的情況下,他給不起也不想給。一個態度,就是謹慎,對細節的把控,是確保未來長治久安的基石。
有些事情不是行之有年就可以習以為常,把習慣當制度,是一種很危險的想法。隨波逐流不是他的風格。但他知道,有些事非一朝一夕可達成,需要經過時間的一段熟成過程,只要是合理的,總是有修正好的那一天。
當他們的嚴謹達到他的嚴謹,他的信任自然會給到他們身上,而對於做出來的東西也將更有信心。
幸好,互相了解也互相理解,都是為了把事情做好,不存在個人情緒,相信未來會越來越好!
2024年4月19日星期五
#11 漫行游東|從跟隨者轉變為帶領者
大樹底下好乘涼,當自己變成了那棵樹,那會是怎麼樣的一種心情?
K一直是混跡在人群中的那一位,雖然之前也是一位小主管,但因為是身在總公司,許許多多的場合總有更高位階人站在前方,他就只好老老實實的站在隊伍裡,看著前方領導粉墨登場,信口捻來就是言情並茂的演說。心裡經常想著,今天如果站在前方的人是自己,有自信做到這樣的程度嗎?他心中是有答案的---目前還做不到。
人在還沒面對到這種場景的時候,多半是不會刻意去練習如何在人群前完成一場優質的演說,除了人性中的怠惰的影響,還有欠缺危機感。只要感覺到今天有可能需要上台發言,身體多半會不由自主的僵硬起來,想要拼命運轉的腦袋,卻又像是漿糊一般,難以立刻組織起有系統的語言,直到上台前依舊如此,硬著頭皮上場不外乎如此吧!站在台上嘴巴開始八啦八啦的說著,最後也不知道自己說了些什麼,但奇怪的是,台下的人卻聽得津津有味,不覺得哪裡不對勁,除了下台後的自己。
K在過去的經驗,不管是大學時的上台報告、讀碩士時的論文口試、工作後的成果發表場合,他明確的感知到一點,事前所準備的與臨場發揮的,兩者間確實存在相當的落差。雖然如此,也不是說就不用做充分的準備,而是在充分的準備後,上場前安定自己的情緒,剩下的就交給臨場反應,身體的肌肉記憶、語言邏輯、臉部表情、肢體動作等,將會自主運作。
只不過,他最習慣的還是跟著大部隊走,沒事最好。但現在卻由不得他如此,身分的轉變,已經將他擺放到不一樣的位置,也就是說,也就是說角色依然發生改變,從一列隊伍來說,他已經是站在最前方的那個人。從聽別人說話,變成說話給別人聽,沒有選擇的餘地,只能面對無法躲避。
***
前幾日,K被指派帶隊參加一個活動,一行人接近10人,他看起來雖然年輕,嗯……或許是他自己覺得年輕,但他就是單位裡當然的帶隊官,只因他的職位屬此行人中最高。對內他有自己的角色要維持,對外則不能讓自己所代表的單位被人所輕,即便表面上看起來一如往常,但內心的壓力卻是不輕。
能不能慌,不能。能不能躲,不能。
本以為是一場簡簡單單的活動,沒預料到的是,主辦單位規劃了一個參加者帶隊官致詞的環節,著實讓K大腦混亂了一陣,卻也不得不還是硬著頭皮上,關關難過關關過。K其實很想向其他同行的人詢問他表現得如何,但礙於身分,又或者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最後還是將這份心思放在心裡。
K心裡也清楚,不管說的好不好,他都應該要站出去說話,一回生二回熟,沒有第一次的嘗試,又如何能有期待中的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台風的養成,並非與生俱來,多的是背後的努力與臨場的磨練,才逐漸塑造出屬於自己的一套風格。更重要的是,如何克服心裡的那道障礙,嘗試並跨越。
這樣的機會只會越來越多,現實逼著他成長,而他要成長的比現實要快。
2024年4月18日星期四
#10 向東而行|對於短暫休息的說法
![]() |
/來源:Pexels |
K對於他這次的調動,經過這段時間綜整,可約略分為下列幾種:
*過去那邊只是給你暫作休息,不要鬆懈,在基層歷練一下,過段時間可能就會需要你再回來。
*去那邊也很不錯,輕鬆又不用受到太多束縛,可以好好發展自己的興趣與能力。
*去那裡好遠喔,怎麼會被調到那裡去呢?
以上的說法,第三種為大宗,幾乎多數的人第一個反應就是從距離出發,從總公司的位置來進行思考,但他們所不知道的是,K的上/下班旅時反而節省不少,每天以30分鐘計算,一個月可以省下約660分鐘,換算成小時,就是11小時,這段時間可以用來做很多的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那就是對生命的一種餽贈。
省下來的時間,用來陪伴家人、用來養花惹草、用來做家事、用來找美食、用來與朋友聚餐、用來靜坐發呆、用來......等,對於這樣的調動K怎麼能不愛呢?但對於旁人的詢問與關切,他覺得多說無益,說得多了,別人口中的談資也就多了,對於將來在公司內的發展,指不定會在某些決策者的心裡產生無法預期的影響,有可能成為搬弄是非者的武器。所以,K統一都說感謝老闆給的機會,也讓上下班的時間縮短了,主要也是因為他家的相對位置才有這個優勢。
不久前在《現代人際關係防禦術》(孫大為著)這本書看到一段話:「不過,很多事情並不如表面那樣簡單,背後可能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必須提防陷阱,小心被上司暗算。當有一天,上司突然提出一項提議,譬如調派你到另一部門工作,或把你派駐海外分公司。千萬別太高興,因為這很可能是一種陰謀,一個託詞,最終目的是要削減下屬的權力或影響力。不少下屬不疑有詐,欣然接受,到後來知悉事情真相時已經太遲。」
對於這一段話,K覺得跟他的情況真他X的相似,就像是在說他自己的事,但不同的是結果,因為他的心裡並沒有想繼續待在總公司的欲望,很早就盼著有機會再能升遷的情況下還能調到總公司外,這樣的提議,K趕緊把握住,但態度上要裝作平靜,假裝不知他們的盤算,到底誰才是獵物?反算計啊,至於未來回不回總公司,可以迴旋的空間就很大了。
所以,他們規劃中的短暫休息,對於K,那就是休息到煩了,有想動時的念頭再來考慮,畢竟,工作不是唯一。
2024年4月16日星期二
#9 漫行游東|回禮
禮尚往來,人情社會。
每一場人事異動,有時就像是一場人脈展示,對長期以來的人際關係經營進行總驗收,從中也能解析出許多的人際互動訊息,是真、是假、是虛幻、是真心實意,只要能靜下心來一一細品,不難得到貼近事實的答案。
儘管如此,有些話、有些事仍舊是不能宣諸於外,看破不說破、看穿不說穿。對於主動送上的善意,唯一要做的,就是選擇一個適當的方式回應,讓雙方都愉快高興。
若是問K你想不想收到恭賀升職的盆栽賀禮,他心中是想要有的,他認為這是一種場面的儀式感,能大幅度地增添整個空間的喜氣氛圍,這整個職務異動帶著滿滿的歡樂與祝福。如果沒有眾人的心意襯托,無形中將傳遞出一股落寞、冷淡、以及人際關係不甚好的感覺,當然,特定的場合或個人要求除外。
這段時間裡,K陸陸續續的盤點著花禮上的卡片署名以及其他禮物祝福者的名單,統計後的人數約70餘位,相較於5年前的那場調動,人數多了將近一倍以上,對於他自己這5年的付出,他是能欣然接受的。
當同事朋友們為你祝福,並以實際行動表示時,需知禮尚往來是這社會的人情世故,回禮則是一道必須的環節,以作為對於他們心意的一種接受與回應。讓送禮的人感到你對他的重視,也是維繫良好關係的一個作法。
![]() |
友人同事送的賀禮 |
那麼,回禮要怎麼回才能恰如其分,很是令人傷腦筋,K為了這個問題想了很久,費了不少精力。從K的角度來看,有的個人就先挑選了禮盒先送,但大部分的人是約好合送,付出的金錢大約都在300-600元之間。如果回禮挑的價位大於500元,高出多數人付出的,不僅回禮會讓送禮的人產生心理負擔,也相對增加K的金錢壓力;但若挑的價格是300元以下,則流於一般,難以讓被回禮的人有眼睛一亮的感覺,因此他把價位設定在300-400元之間。
為了挑選回禮,K在網路上瀏覽了大量的資訊及網頁,有詢問了朋友,但總是差了一點感覺,找不到能一看到就做出決定的產品。直到K的老婆說,要不要去看看咱們市的十大伴手禮,說不定會有喜歡的。
經過一番挑選,終於擇定幾間看起來產品不錯的商家,K趁著假日帶著家人特地開車前往,只有眼睛實際看到、手能摸到、現場吃到以及與店家洽談後,才能做出最後決定,當然K覺得時間上也不能再拖延了,當天就下訂單確認。
![]() |
K的回禮 |
***
送禮的人因為不是在同一個地點,分在許多單位,為了讓收到回禮的時間差不多,也考量到有貼感謝小卡在產品封面的需要,因此K決定將近80盒的回禮親自送達,請半天假將所有事完成。省下了與店家寄送的溝通時間,也不用再為某個地方只送1份、2份,但店家卻無法配送的困擾。有時候,直接的行動才是最有效率的選擇。
當K將回禮送到他們手上的那一刻,有些感動正在進行中。
2024年4月13日星期六
#8 漫行游東|迎朝陽、奔懸日
從去到新的單位開始,到目前還不滿一個月,K覺得自己就像是來到一個全新的階段,歸零後重新開始,許多的挑戰也都是全新的,脫離舊有的工作軌跡,把心態重置,就像滿盈的容器騰空一樣,可以涵納新事物。
***
一個人的獨立辦公空間,與以前的工作空間相比,很明顯的凸顯出了權力上的差異,也可以說,職場上的身分及權力差異,最直接的呈現就是空間上的不同。開放空間與獨立配置、可支配空間的大小、輔助人員的有無等,無異凸顯的職位上與權力上的不同。
K正努力調適著,不管是在心態上、表達上、行為上、領導統御上、……,都希望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過渡。換位置是要換腦袋的,唯一不能換的就是個人的道德標準、核心思維及處世原則。
在與機關首長在業務的配合上,K的職位是輔助者的角色,除了部分例行性業務本來就是自己主管的之外,其餘的都是以首長的意思為依歸,也由其負主要責任。初來乍到,要注意如何拿捏相處的分際,從保守始,隨著益增的熟悉度逐漸修正,也在相處過程中,試探出那條看不見、摸不著,但確實存在的那條授權線,畢竟各地均有其地理人文背景與獨特的機關文化,有些事不可生搬硬套,易生反效果。
三個月,他給自己三個月的緘默了解期,不幹大事、不多做改變、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關係。
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
***
人心很奇妙。當你發現別人為你著想的時候,或是說有先想到你的時候,你對那個人的好感度會不自覺得油然而生,印象加分,特別是對人的第一印象的建立尤為重要。
大家有沒有發現,有句話叫做「拜碼頭」,在職場上的現象就是,當你到一個新單位時,或是有人到你的單位報到時,常見的情況是,新來的人會請吃東西或喝飲料,在雙方對彼此都不認識的情況下,這一個舉動有助增進好感,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未來的工作配合上,確實會有莫大的幫助。
將心比心,當一個陌生的人在雙方都還不認識沒有互動的情況下,已經先行這裡釋出善意而且有想到你,落實到個人,那麼你心中的第一個想法是不是覺得這個人很客氣、很有誠意、值得交往。有句話說的很貼切,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在很多場合都非常適用,也很貼切。
之前讀到「財散人聚、財聚人散」,還想說這社會有這麼現時嗎?現在覺得這不是什麼現實不現實的問題,而是人情世故,而是社會常態,而是人性心理需求的展現。
K,在到任的第一天,除了宴請陪同的舊同事,新單位的主管,也自掏腰包請全單位70~80位同事喝飲料,該有的姿勢要做足。
2024年3月27日星期三
#4 漫行游東|天降進修旅程
三天兩夜,宜花。
那天,單位裡接到通知,上級有分配一個隨隊到宜蘭、花蓮兩地觀摩學習的進修機會,一般來說,這種機會難得,如果能輪得上就該好好把握,而這就輪到K了,更明確的說,K是直接被指派參加。
參加這種觀摩行程的好處,除了跟隨主辦單位安排的時間、地點大部隊一起行動,就是能與各單位的人增加互動,拉近距離,在過程中還能增廣見聞,多留心留意,就能吸收到對已有用的知識與案例,在在都能為將來的業務執行增加助益。
![]() |
臨行出發的交通工具 |
此行特別之處在於,與以往搭乘遊覽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不同,由台中出發到東部這段,選擇搭乘台鐵自強號前往。K原先看到行程內容時還有點疑惑,後來進一步想想也想通了,他自己給的解釋是,由西部到東部,對於主辦單位而言,能將可以降低的交通風險最大幅度控制在最小,而且安全方便,無疑是個優選方案,而且,火車上睡起來也舒服。
![]() |
途經七堵 |
出發日需要比平日更早起床準備,K為了發揚共乘精神,力行節能減碳,一路上再接上兩位同行長官,至於真實用意為何,K沒說。清晨的馬路開起來就是舒服,即便是慢慢的開,還是早到了。
火車座位、用餐座位、房間分配,無一不是職場政治學的實驗場域,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從等車的過程中,人群的分佈情形可見一般。
觀察、學習、運用。
#33 漫行游東|是句點還是逗號
緊趕慢趕,終究還是來到了惜別的時候。K對於單位的一把手,有一點無力吐槽,對於歡送二把手的升遷儀式,欠缺了不知幾根筋,還好,有同事們自己組團送的花束,挽救了無花的尷尬。 那不錯的獨一無二的創意,沒了儀式感,就讓人覺得有種尬感。無法改變客觀環境,就調整自己的心態,只要想得開,心境能圓...
-
選擇的代表卡片 這是一堂講授溝通協調的課程,講師採用分組上課方式,每組約5-6人,桌上置放著上課所需要運用到工具,這些工具隨手可得,便宜且常見,如大海報紙、一盒彩色筆、一疊A4紙、再加上每個學員的桌上名牌,好戲上場。 一開始,為了讓學員之間彼此展開交流與相互瞭解,讓溝通由自身主動...
-
活到老,學到老,一句老話,卻是經典。新鮮事,不說天天都有,有趣的事變多了啊。 舒適圈,讓我們過得舒心愜意、遊刃有餘,卻也是阻礙我們接觸新鮮事物的障礙。 或許說,在我們擅長領域持續深化、持續精進,並成為該領域的專家、菁英、權威,是一件值得稱道、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但從埋藏在人類身體...
-
DAY1 0125(六) 上午大兒子要上年前最後一次的補習課程,小兒子發燒生病,帶去光田醫院看診,以免過年期間無處尋醫。 天氣微涼,聽氣象報告說越近除夕氣溫越低,把握時間將2、3、4樓窗門清洗一遍,完成樓上層天色已 黑,一樓部分再找時間處理。 DAY2 0126(日) 溫度...